[嫦娥小姐要我幫忙把桌上的豬骨頭、雞骨等打包,靦腆地說「回家給毛小孩打打牙祭,快三天了…..」我還在幫食物銀行募款,所以這工作我是非幫不可,還挺願意得呢!
三天路程我們由西向東從屏東跨過台東,再從台東蹭著太平洋吹海風回屏東,在阿塱壹上下丘稜間,有由北往南之姿。話說浸水營古道是台灣越嶺路線,當然是在山林、迷霧、樹海裡翻騰。而在觀光旅遊頗負盛名的阿塱壹古道間,既是捱著太平洋,我們一群近八十人才剛剛沾染了山林間靈氣,卻又迅速地、驚奇地、溶入大海邊陲。
山海相繫,只在一天之隔,而在南台灣橫貫東西,也只是一天來回。這屬於上上籤的絕妙安排,怪不得不敢刊登於山岳會的行程,至於呼神隊的群組上,聽說也是“秒殺”而不小心「放炮」—呼神隊幹事王自祥,想必在此行初步規劃時耳根子是清靜不了。
本來只安排一部遊覽車,就這麼加加減減,又勸退了一些山友,八十人大隊人馬就如此正式「成軍」,操盤手就是,三分之二人生都奉獻給桃岳呼神隊的創隊隊長沈典章。難度當然有,牢騷也難免,憑他四十餘年的策馬山林,我根本沒啥好操心地,「老沈」就是一塊金字招牌,報名者雖不敢說沖著他來,但「呼神」這口碑卻是踏踏實實耕耘了四十年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
嚮導群有呼神現任的隊長陳明郎,已榮登百岳英雄榜的「阿嬤」賴淑靜,當阿公了還很會「劈腿」的陳進富,加上桃岳常監王自祥,如此鑽石陣容加上只出力不掛名的老沈賢內助素蘭,我想兩部車只是「剛剛好」罷了。再兩部車的人馬,於如此黃金拍檔是沒有在怕的…
老沈常來我公司走動,順便潤潤喉頭,話白一點就是喝酒啦。縱橫山林間還有一共同嗜好,這過了一半的人生旅程,能山友兼酒友好不快意!所以他的操煩、用心我知之甚詳,「冰友啊!辛苦囉」予我及許多山友確實是難得的山海之旅。清晨六點八方英雄匯聚在成功路旁的中國商銀,呼神隊在中期有吸收大園山友,現在耆老我尊稱阿布拉桑的游正亮大哥就是在大園電信局榮退下來的,這兩古道在10年前他曾鎩羽而歸,此番不但不服老還邀在花蓮工作的女兒、女婿一同偕行古道,小家庭會師著實令人欽羨。
有從大園發車好像也是呼神隊特有的福利,我特別提出來無非是資訊一則,如果山友住竹圍、大園方向的例假日郊山之行,選擇呼神規劃,有它的方便之處。話說台南玄空法寺,倒讓我有了會心的一笑,活動就是要多相性,台灣就是這麼丁點大小,老是那些固定行程,也會有人皺眉頭。至於信仰不同,如果能抱著既來之則安之,走馬看花一回,算是對籌畫活動者的一個禮讚和體貼。如此,費心的人也有一絲的寬慰吧。
解說的法師要在不到一個小時匆促間,既要淺顯易懂又不失幽默,要有出家人的典範儀軌,又要從紅塵中提綱摰領,真是良藥苦口且功夫了得。引我心頭雀喜地是呼神眾山友,當法師要我們繞境走山,大夥兒沒推辭速速三人成行隨著「南無阿彌陀佛」法號有模有樣地誠心向佛,平時酒後口出狂語的幾位酒友,剎那間是佛光普照、全身莊嚴祥和吉祥。我是真怕笑出聲,毀了這一片虔誠。上高雄月世界,天氣是「上油鍋、下油山」,我想是我禮佛不夠莊重所致……兩個字「活該」。
是晚,呼神山友夜宿枋山中華電信會館。重頭戲來了,照典章的說法叫「部隊集合」也就是喝酒、泡茶聯誼,這在呼神隊是有其傳統的一面。透過酒杯、茶杯的相互交融,感情近了,向心力就提高了。醉話多了,計較就少了。這有酒不俗,無酒失雅的景況,因為我也貪杯,所以挺合我的胃口。但呼神滴酒不沾的山友也不少,我們偕同爬山,也各保有一份尊重,各行其道、各取所需。這就是呼神漂亮的地方。枋山→換乘接駁車(車行90分鐘)→大漢林道23.5K登山口→2.66K州廳界→6.1K登山口(涼亭)→9.3K出水波營盤→15.3K清代溪底營盤遺址→吊橋出口(涼亭)→(接駁車20分)→加羅板部落→金崙(宿:東太陽溫泉會館)。
從屏東走到台東,從台灣西部跨向東部~~只要一天~~你相信嗎?是我們用自己的雙腳呈現出來的成就與滿足,多少人躍躍欲試,多少人磨拳擦掌,又有多少人在企盼中多這麼一絲的忐忑不安。
昨晚「部隊集合」典章賢內助加了兩隻麻油雞,還有鳳珠的綠豆薏仁湯消夜,所有禮遇只為了今朝的浸水營古道。
全程扣除接駁車行程約莫15公里多,一天腳程就能橫貫東西,誰也難抵這份虛榮。有利的方面來思考,從枋山搭上接駁車,90分鐘後我們已接近越嶺路的高點,近1400公尺全程接近下坡,我們將緩坡下降至200餘公尺標高,由西向東是有此周到及禮遇;如果反方向由台東向屏東挺進,那就一路上坡,比腳勁、比誰的氣長了…
這一團老少,有快八十歲的耆老,有只在虎頭山溜躂的小濬,有老公當上副隊長,太太也需要在特別場合出現的文樵嫂,每個人來浸水營的目的不同,但一說起照相,呼神人的動作可一致的很。難怪有人說這是一群最愛照相的登山小隊。
在林道入口,我們喀嚓聲此起彼落,典章等大家都滿意了才開拔,「走,走到台東」雖不能說有氣吞山河的態勢,但八十人大隊人馬走闖,山巒因此為我們揭開越嶺的序曲,陣陣雨霧也亦步亦驅浸淫漫遊於人龍間。這一帶越嶺路,每年的雨量有5000公厘之多,「浸水」之名就是如此得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