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典章
猶記得呼神奔騰三十才過不久,很快又過了十年,呼神隊成立已邁入四十年了。
十八歲時創立呼神隊,如今已從青年步入耳順之年,四十年來,登山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因為熱愛登山因而結識內人,有著她的支持,理家教子,使我無後顧之憂,得以持續遨遊山林。
回想民國63年3月29日在拉拉山創立呼神隊時,上下巴崚之間尚無公路,北橫交通不便,當時還從神木區走回大溪;第一次上玉山,在水里坐運材車,沿沙里仙溪到塔塔加之情境;首登夫婦山、拉號山、巴博庫魯山之喜悅;自己沖洗照片、做路標、湊零用錢買帳篷之克難;大露營、龍舟賽之吶喊,仿如昨日,卻已匆匆過了四十年。
四十年來參與登山活動,帶隊無數,很多山友第一次接觸山,都是參加呼神隊的行程,無論登大山、郊山,呼神隊讓山友感覺就是不一樣,隊員的向心力、嚮導的負責任,也讓眾山友留下深刻之印象。創隊迄今,登過的山岳無數,尤其是較熱門的大山、中級山、郊山、古道,更是一再重複攀登。
早期登郊山,搭客運、火車且一再轉車,登高山坐運材車,到70年代,始有貨車專車,後才有白排車、遊覽車,交通之不便,登山之克難,也不能改變對登山之熱愛。記得登北大武山時,到潮州搭鐵牛車到登山口;走熊空山、竹坑山、獅子頭山還得勞駕留守之山友到新店找計程車入山;第一次走司馬庫斯古道,部落尚無公路可達;登李棟山需從三光起步。登大山搭貨車怕被臨檢,帆布一蓋,坐在裡頭非暈即吐,往往到了登山口,就已掛了幾個隊員,登山之點點滴滴,一直烙印在我心頭。此外,年輕時,參與羅培山搜救、宇內溪搜救、從玉山排雲山莊背山友下山,也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60-70年代的呼神隊,以中級山探勘為主,爬山經常迷路,出門要攜帶山刀、指北針、高度計、看地圖披荊斬棘找路,當時裝備相當簡陋,哪有現在的排汗衣、褲、人體工學背包,爬山非常辛苦。記得三次踏查那結山時,因開路及班車關係,被友隊捷足先登,當時還真懊惱。民國68年初探巴博庫魯山時是騎偉士牌機車上山,正式活動時在救國團明池山莊之晚會,聲勢浩大,隔天200人上山,把路跡都踏出來了。
70-80年代,有著同事、早泳會、義消等好手參加,呼神隊務蓬勃發展,藉著對山林的熟識,也認知山座之攀爬季節,從章程、登山活動次數、嚮導、精勤、收費制度之確立,使呼神隊更茁壯,隊務得以延續。
80-90年代,加入一些同好、夫妻檔,大家熱衷登山,參加活動非常踴躍,每月2-3次例行活動,踏遍中台灣以北山座,藉著每年國外、親子旅遊,更拉近隊員之距離。
這十年來,老隊員因工作、年齡關係,登山活動出席較少,然藉著常年例行活動,更加入一些年輕好手,隊裡活動依然熱絡。
民國83年開始接觸海外登山旅遊,呼神成立20週年時攀登馬來西亞金納巴魯山,87年迄今五度進入藏區、珠穆朗瑪峰、希夏邦馬峰基地營、新疆帕米爾高原、慕士塔格峰基地營、塔克拉瑪干沙漠、內蒙巴丹吉林沙漠探險、東北漠河、西南怒江,皆有呼神隊之足跡。
四十年來,呼神非常注意登山安全,遵循登山守則,不逞強、不飆山,大家登山時彼此照應、互相關懷、幫忙,更要感謝歷任隊長及幹部,犧牲奉獻,將呼神隊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傳承迄今。
四十年來,除了軍旅兩年外,均與呼神為伍,呼神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呼神隊裡結交各行各業眾多山友,在山上大家同甘共苦,平常也常連絡,婚喪喜慶幾乎全員參與,呼神彷如一個大家庭,這也是團隊所引以為傲的,今逢呼神四十周年慶,祝大家身體健康,一同遨遊山林,也期待呼神從飛躍20、奔騰30、登峰40,步入榮躍50。